

考古資料
(傳福音部分)
畢士大池
約5 : 2 - 3這樣記載畢士大池的情形 : “ 在耶路撒冷, 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,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, 旁邊有五個廊子。 裏面躺著瞎眼的, 瘸腿的,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。”
不少人認為這記載乃屬虛構, 並謂在耶路撒冷根本沒有這個池。 然而, 考古學家在1888年在耶城東發掘了一所類似古式教堂的遺跡。 在教堂下面有一地窟, 是古時安葬之地。 在這地窟北面的牆子, 有五個拱形的閣;在牆壁上, 還清楚看到一幅壁畫中的一個天使正攪動池水。 在這牆之下, 有石階引連至一池子。 那池的北面有五個廊, 剛好面對五個拱形的閣。根據歷史記載, 耶城在公元七十年被毀, 新的耶城在主後一百五十年重建時, 並沒有這個池子。 故1888年的考古發現, 不獨證明約翰所記無誤, 並且證明了約翰福音之作者必是公元七十年以前的人, 甚至此段經文可能早於公元七十年完成, 否則所記絕對不可能如此準確。
耶利哥城被毀
“於是百姓呼喊,祭司也吹角,百姓聽見角聲,便大聲呼喊,城牆就塌陷;百姓便上去進城, 各人往前直上,將城奪取。” (書6:20)
在過去,耶利哥城的圍牆曾因地震的緣故,有過十七次倒塌的記錄。這個城曾經被毀,而約在主前一五OO年重建。城是被兩層用磚建成的圍牆所保護,外牆闊六呎,高三十呎。城是極度的擠擁,這可能就是喇合(書2:15)之所以住在城牆之上的原因。從牆的倒塌,可以見到其損毀的厲害;外牆傾倒而滾落山坡。從當地的灰、燒焦了的木材,燒紅了的磚和石頭,就可知道在城倒塌時曾經有過一場大火(見書6:24)。 英國考古學家嘉士坦 ( John Garstang ) 在刵利哥城廢墟中之灰底下, 及倒塌了的牆和貨之下, 發現了大量烈火燒焦了的食物, 五穀, 棗和扁豆等物。
所多瑪和蛾摩拉
“..... 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,漸漸挪移帳棚, 直到所多瑪。” ( 創13:12 )
“ 耶和華說, 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, 聲聞於我。” ( 創18:20 )
在一九六八年前,前除聖經之外, 並無其他關於所多瑪和蛾摩拉的資料。但是當時一名羅馬大學生發掘到一個被人遺忘了多年的文化城都,名叫艾伯拉 ( Ebla )。 隨之, 數以萬計的泥版被發現。在其上講及的眾多古城中, 就有所多瑪和摩拉。不獨如此, 事實上那處有五個姊妹城 ( 創14:2 ), 它們是: 所多瑪, 蛾摩拉, 押瑪, 洗扁, 和比拉。
“ 當時, 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裏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, 把那些城和全平原, 並城裏所有的居民, 連地上生長的, 都毀滅了。”( 創19:24 - 25 )
許多人相信, 經文是指一個引致大爆炸的地震。胡特 ( Leon Wood ) 曾提出幾個支持這論點的說法。他認為, 硫磺與火的觀念是說明大爆炸之後, 燃燒物體像雨一般降落在城內。另一個聖經用的描述字眼是“傾覆” ( 創19:29 ) , 這是迎合地震想法的。亞伯拉罕見到濃煙從城處冒起, 也顯示該處有火。其實, 該地遍滿易燃的柏油巳是久知事實。古代的紀錄中曾題及聞到很強的硫磺味, 這表明過去該處曾有一定份量的硫磺存在。還有, 整個約但河谷的地面都充滿巨大裂縫, 是有利地震的條件。神就是看準了時機, 神奇地創造了地震, 從而使大量含硫及鹽的氣體射上天空, 又使大量的瀝青之物滲出地面。閃電可能把所有燃著, 整個地區也隨而被吞噬了。
美國學者費根 ( Jack Finegan ) 如此報導: “經過對該地的文學,地理,及考古資料仔細深入研究後,我們可以引出如下結論:那腐化的平原諸城 ( 創19:29 ) , 現位於水平緩慢上升的死海南部, 這些城的毀滅是由於地震, 及地震可能帶來的爆炸, 閃電, 天然氣洩漏及大火。” 這股極為威猛的爆炸力, 一直隱藏在整個裂縫的深處。在約但河谷的上游, 近巴珊的地方, 仍可找到熄滅了的火山口; 佔面積甚廣的硫磺與一層層的玄武巖, 正堆積在石灰巖之上。在遠古的時候, 這地區的周圍起了地震。證據連綿不絕的出現, 而聖經則是清清楚楚的記錄了此事.
一名腓尼基的祭司名叫撒尊尼希遜 ( Sanchuniation ) , 用了地質學的原理, 解釋了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消失, 並在其著作Ancient History --- 這著作最近才重被尋獲 --- 中說 : “ 薛迪毛斯谷( Vale of Sidimus ) 下沈了, 變成一個湖, 這個湖湮波瀰漫, 湖裡也沒有魚; 這是復仇與侵略者死亡的記號。”